ag官网

学生工作
讲座回顾 | 李浩:《呐喊》集装帧臆解
发布时间:2023-10-20        浏览次数:10

讲座主题:《呐喊》集装帧臆解

主讲人:李浩 (上海鲁迅纪念馆副馆长、研究馆员)

主持人:罗岗 (ag官网-ag娱乐城-亚游ag 教授)

讲座时间:101114:30

讲座地点:闵行校区人文楼4430

主讲人简介:李浩,上海鲁迅纪念馆副馆长、研究馆员,从事鲁迅、中国现代文学及博物馆学等研究。著有《鲁迅研究杂集》《旧迹拾遗》《鲁迅与电影》等,《上海鲁迅研究》责任编委,策划《鲁迅小说散文初刊集》《丁玲小说手稿三种(影印本)》等。

讲座内容简介:鲁迅的书籍装帧实践开始于1909年出版的《域外小说集》,作为他的第一本创作集《呐喊》的装帧设计,鲁迅则先后做过两个版本,两个版本的主要差别在于书名的字体。鲁迅曾说:由纯文学上言之,则以一切美术之本质,皆在使观听之人,为之兴感怡悦。文章为美术之一,质当亦然。由此,拟探讨鲁迅之于《呐喊》装帧的旨趣。


       2023101114:30,上海鲁迅纪念馆副馆长、研究馆员李浩在闵行校区人文楼4430室进行了一场题为“《呐喊》集装帧臆解”的精彩讲座。本次讲座是“ag官网-ag娱乐城-亚游ag 2023年校庆学术报告会”第3场、“华东师范大学2023年百场学术讲座”第78场、“华东师范大学中融讲座”第27场,由ag官网-ag娱乐城-亚游ag 罗岗教授主持,孙晓忠教授等ag官网 诸多师生参与聆听本次讲座。鲁迅不仅是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在艺术上也造诣深厚,鲁迅的装帧、篆刻、版画等多种艺术实践和思想也对中国当代美术的发展有着重大的推动作用。李浩老师作为上海鲁迅纪念馆副馆长、研究馆员,在本次讲座中,从自身的工作和研究经验出发,结合丰富的史料探讨鲁迅《呐喊》集的装帧旨趣。



李浩老师


       首先,李浩老师结合鲁迅生平,将鲁迅在创作《呐喊》之前的文学时段概括为“前小说期(前《呐喊》期)”。李浩老师认为,在创作《呐喊》之前,鲁迅是有准备的,自鲁迅留学日本后,便投入到文艺事业中。鲁迅的书籍装帧实践开始于1909年出版的《域外小说集》,由此李浩老师细致分析鲁迅《域外小说集》的三种设计,鲁迅为呼应原版的德文尖角体,请陈师曾专门以古篆体题写书名,这是合乎字体美观的选择。李浩老师认为《域外小说集》封面设计是跨文化的平移的一个成功案例,从德文到中文的平移,从期刊栏目装饰到书籍封面装帧的平移。李浩老师以《桃色的云》封面为例,以神话为原形的云团等设计也表现了鲁迅对魏晋风度的欣赏。由此可见,鲁迅的装帧设计包含了其对于作品的独特理解和自身的艺术品味。


《域外小说集》



《桃色的云》


       其次,李浩老师正式进入对《呐喊》装帧的分析。李浩老师从《呐喊》成集的疑问出发,强调成集也是一种“寓言”,李浩老师认为《狂人日记》 类似“总章”,小说集以狂人开始,以野蛮结束。《呐喊》作为鲁迅第一部创作小说集,在装帧设计上,鲁迅则先后做过两个版本。初版《呐喊》的封面,是鲁迅手绘仿标宋印刷字体的画稿以阴镀版印于正红色纸上的。同时,李浩老师注意到书名和作者名分别标有书名号(曲线)和私名号(直线)两种标点符号。 这种处理方式,显示着鲁迅一是遵循“将令”,即对胡适等人所倡导的新式标点的回应;二是力求让封面的个性普通化,红黑搭配很容易被淹没在当时的红黑纸片中。李浩老师指出红黑配色是当时中国民间的典型配色,常被用在节庆日,除此之外,也被用在四合院大门的设计中,而黑色的色块也与中国传统的碑额有几分接近,象征着对亡故的前驱者的纪念。因此,李浩老师认为,从红黑配色的封面设计到写“普通人”小说内容等,都是鲁迅“民间性”的表现。


《呐喊》初版


       接着,李浩老师重点分析《呐喊》的毛边设计和版本对比。《呐喊》的初版,沉浸在当年中国日常的红黑比配中,存在于稳固的框架中,同样被消磨了个性的仿印刷标宋体的书名“呐喊”、作者名,以及相应的印刷标点符号,呈现着一种日常化了的稳固和标准化的结构。呼应着这规矩的“呐喊”是收敛的毛边,当然这种收敛可能不是鲁迅的初衷。直到第八版《呐喊》付印之前,鲁迅仍在强调毛边的设计。同时,李浩老师尤以第四版《呐喊》封面为例,指出四版的封面仍保持着稳固而对称的结构,所修改汉隶“呐喊”相较于之前的版本更彰显了内在的精神张力,“呐喊”的三个“口”很是显著,似乎是指涉了被唤醒的国民(众口),并获得了自己的个性,并且从印刷体到手写体看是一个小小的改变,但这个改变正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演变:越来越多的人被五四新文化精神所唤起,中国社会开始走向现代、走向进步。


左图:《呐喊》初版 毛边

右图:《呐喊》第四版 封面

       最后,李浩老师总结道,鲁迅《呐喊》的“大美术”蕴含着古今中外的意涵,也彰显出鲁迅“使我沉入于国民中,使我回到古代去”的精神气质,《呐喊》不仅对中国汉语的逻辑、用语有着重要的规范和启示,也内含了鲁迅想把中国古代的东西活化的追求。综上,李浩老师从鲁迅设计的《呐喊》封面两种以及这封面所包容的15篇小说,为阐释《呐喊》之道提供了一种有益的方法论意义。罗岗老师认为讲座从文学研究的“物质转向”的意义上,通过鲁迅参与制作的物质载体如书籍的装帧和装订等,将创作、思想和文化做了有效的勾连和相互补充。孙晓忠老师则从“美育”和“博物”的角度强调《呐喊》的重要性。讲座图文并茂、生动活泼,引发了在场观众的思考。同学们积极提问,李浩老师也耐心细致解答大家的问题。在老师、同学们热烈的掌声中,本次讲座圆满结束。


罗岗老师、孙晓忠老师 补充


讲座现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