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向小园出发
走出小园时,天西边的卷云正点染上金光,交错伸展的树枝凝成未言的符号。我们一步一步,时时伫听,走了两个小时方才走完这并不算大的衡山宾馆花园。至此,所谓园林,才真正地向我们敞开。
这是2023年10月29日的下午,ag官网 专业实践类课程“风景批评理论与实践”的一次户外考察活动:参观衡山宾馆花园。课程负责人汤拥华老师邀请了同济大学的朱宇晖老师为同学们全程讲解。
这趟“观园”的特别之处有二:一是作为课程的实践活动,同学们带着“风景研究”的相关问题而来,希望能够在观赏和听讲中找到答案;二是朱老师本人正是这座小园的设计者,这无疑为观赏提供了难得的创作者视角,也必将给同学们带来“发现风景”的新方法。事实上,这个下午真是不虚此行。伴随着朱老师的回忆和讲解,我们了解到小园一砖一石的构思来历,在理论和美景的交织中,仿佛可以经由那些形状、颜色、质感,抚摸这座小园,触到它的肌理、它的气息。
2.朱老师的讲解
“这是用墙的直线切入自然的曲线,但直的墙也在转折中有曲的流动,就像人的这个眉毛和鼻子”
朱老师讲述的第一个知识点,就是用人作比喻的。园子里走着一道折了两折的白墙,“这是用墙的直线切入自然的曲线,但直的墙也在转折中有曲的流动,就像人的这个眉毛和鼻子,”朱老师摘下眼镜,之后他还会在脸上比划出很多建筑美学的要领,“一横一竖,但不在一个平面,而且最终的势还是汇到鼻尖这个点上。”走上沿墙的石桥,原来桥不能完全贴上墙,否则就是人没了脖子;转角的石块为了转得流畅,一定要是两块四十五度的直角三角形拼上,哪怕这个角度的石头容易磕碰;汉白玉像某些男明星的皮肤,太细腻就会“娘”;太糙的石头又整成李逵了,不像上海的——朱老师幽默地说:“哥用的不是石头,是质感。”
过桥,入亭,我们来到本堂课的重点之一,屋顶。朱老师三笔成屋,五笔成顶,刷刷画出“庑殿顶”“歇山顶”“悬山顶”“攒尖顶”“硬山顶”,再加上“重檐三滴水”。论起来,老师最爱悬山顶,因为它两边有“切断”的力量,而又正是“切断”带来了屋顶向两边无限的延展;次之歇山顶亦是很美,中间是向上天的致意,四角又向远方;重檐则是庑殿顶的“升级”,但正如单眼皮和双眼皮,各有各的韵味。眼下这座亭子,曾险些被设计成晚清流行的“翘角”,那不仅过分娇俏,还因一味向上“翘”而失去了唐宋气韵中极为重要的中国逻辑:亲地性。楼亭虽起,屋顶却是要展开双臂拥向大地。不仅如此,亭子里立柱、长窗的“竖线条”也有讲究,要么尽量疏朗、要么做成细密的一排,都为避免冲突了“横向”这一基本逻辑。朱老师挥手一指,原来整座亭桥南面的沿水处还仔细抠出了一整条细槽,亭桥投上水面的阴影仿佛将之轻轻托起;细槽本身也加强了横向线条顺着水面的流动。
立亭南望,水中小洲上大石几块,形状各异,精心放置,呈起跃之势;石之实点与空之虚点续接,隔水相应,亦呈横向流动之势。延伸也罢,流动也罢,皆为气韵。气韵虽是回转蜿蜒,但中国古人并不像现代西方的扎哈那样一味用曲线描摹,而是用“骨法”,以直写曲,曲中含直,正如白墙、石块、细槽。气韵不是肆意流淌,反而显在停顿之处,在书法的收笔一回,在神像格外加重的臀部,在屋檐欲起未起的斜角——所以说“翘角”审美品格颇低,也是断了“骨法”的气韵。
出亭过桥,我们踏上小路,向北可“隔水观亭”,向南,园外是衡山宾馆的“山”形建筑,恰构成了“隔水观山”。朱老师这才娓娓道来园林的布局之妙。最初的“古风”建筑是“独坐幽篁里”,是“在山里林子里丢一两个建筑”;而后逐渐形成园林的观赏逻辑,“隔水观山”就是“古典”规律之一。古典的样式也在实践中发展,形成“一河两岸”、“一山三面”、“池岛型”三种现代样式。有趣的是,衡山宾馆楼的设计处处蕴含着西方哥特式的竖线条,却遥遥融进这个中式园林,一竖一横,一山一水,一西一中,相得益彰。行至两侧高树作拟林间的小路的尽头,一转,已是入园前的一片草坪。
古典山林何以向现代草坪过渡?朱老师点出“本真”二字:宋明艺术在追求本真中回到了自然最初的样式,让石头回归石头,树木回归树木,这种回归至简反而和现代的简洁相接,所以即便从山林走向草坪,也尽在自然之中,不显突兀。
3.观园之反思
学了点“语法”,才知道一块石头也是一个词,遥对屋檐,便连成一句话。
朱老师这一课让我们恍然大悟又几分惋惜,原来以前都是些“逛园子”,胡乱地东张西望,碰上了就眼前一亮,拍完照又丢下它去别处了。学了点“语法”,才知道一块石头也是一个词,遥对屋檐,便连成一句话。它在言说,用沉默的符号;我们若听,就少不了艺术程式逻辑的指导。如果说实地参观打破了理论和现实的事件的隔阂,那朱老师作为设计者的主观视角,可以说是一边为艺术祛魅,一边提供了真实有力的思考点。当朱老师讲到自己亲手搬石头、施工现场难免的失控和出乎预料,再好的想法、再新的石料都有落入现实、不得不让步妥协的时候……我们才真切的意识到,风景的建设远不是书上三两句话能描述的,风景的发现也因此绝不能只是悬空的理论——它要像歇山顶,既向天和远方伸展,又沉稳地俯抱大地。
当我们走进园林
我们在做的
是思考如何真正地走进一座园林
文案 | 丁悦妮
供图 | 罗莉 苏云嘉 周玮譞 李馨仪 汤芷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