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中国古代美学命题研究的建构意义
主讲:张晶(中国传媒大学资深教授、人文学院院长、中国文艺评论【中国传媒大学】基地主任、博士生导师。)
主持:赵厚均(华东师范大学教授)
时间:2022年9月16日(星期五)15:00
地点:线上方式-腾讯会议
主办: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学会、ag官网-ag娱乐城-亚游ag 、华东师范大学王元化学馆
内容回顾
2022年9月16日下午三点,中国传媒大学资深教授、人文学院院长张晶老师以腾讯会议的方式,作了题为《中国古代美学命题研究的建构意义》的精彩讲座。本次讲座是“中国文论的守正出新”系列讲座的第7场,由ag官网-ag娱乐城-亚游ag 赵厚均教授主持,校内外500多位师生在线聆听。
张老师的讲座主体共分为三个部分:一、美学命题对范畴研究的提升与转换;二、中国美学命题客观性、意向性和自明性的特点;三、美学命题研究的时代性作用。
讲座的第一部分,张老师指出:从范畴研究到命题研究,这是中国美学研究发展中一个重要的范式转换。从中国古代美学的角度来看,范畴往往是一个单词,如感兴、含蓄、意象、意境、中和、风骨、文气、法度、意、逸、妙、味、韵、简、化境、天机、冲淡、广大、精微、本色、家数、空灵、格调等等。也有许多是相对的单个范畴合体为一个复合性的范畴,如形神、虚实、雅俗、真幻、文质、 情景、动静、巧拙、正变、奇正、隐显、真伪等等。与范畴相比,命题则是更为复杂也更为深刻地表达思想观念的短语。所谓“命题”,通常是指具有判断性的短语或短句。从语言学的意义上来看,命题不是一个单词或并列性的复合词,而是一个有意义的短语,在这个短语内部,已经有了相对复杂的语法关系。命题更为明确地表述了主体的思想观点,成为美学学科体系和话语体系的标志性元素。在张老师看来:范畴是命题的基础,是构成命题的基本要素,命题则在此基础上更进一步。中国美学研究须超越范畴研究的范式,提升命题研究的自觉意识,将现在的命题研究进一步学理化、系统化。
讲座的第二部分,张老师就从自明性、客观性、意向性三个方面概括中国美学命题的特点。张老师指出:所谓自明性,是指由于汉语的语言特点,中国美学的命题句式较短,却其义自明。所谓客观性,就是相关的美学命题与艺术创作的实践相符合。如果不是真实有效,那就是“伪命题”。所谓意向性,虽然具有现象学的深厚色彩,但包含有选择、价值和应然的意思。
讲座的第三部分,张老师立足于当代中国的当代的文论、文化建设,强调中国的美学命题具有民族性和世界性的双重属性,既具有与西方美学命题的共同之处,也有属于中华思想背景的个性特征。故而呼吁学者以更为自觉的命题意识进行中国美学研究,实现研究范式的转换,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学、美学乃至哲学话语体系。
讲座最后,师生们踊跃提问,从“孔颜乐处”等美学概念、美学理论在小说、诗文等不同文体的文学研究中的具体运用、美学与园林、传媒等多种学科之间的交叉运用等多个方面提出问题,与张老师进行探讨、交流,在场师生纷纷表示受益匪浅、收获良多。在热烈的讨论氛围中,本场讲座圆满落下帷幕。
主讲简介
张晶,男,1955年生,吉林省四平市人,满族。现为中国传媒大学资深教授、人文学院院长、中国文艺评论(中国传媒大学)基地主任、博士生导师。自1996年起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出版有《美学的延展》《辽金诗史》等近20部专著,在《文学评论》《文学遗产》《哲学研究》《北京大学学报》《学术月刊》等刊发表论文近600篇。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重点项目等多项,曾获教育部一等奖、北京市特等奖等奖项。研究方向主要是中国古代文论与文艺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