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g官网

ag官网
“新文科视野下中国语言文学学科建设高峰论坛”顺利举行
发布时间:2021-10-08        浏览次数:512

       为响应教育部推进“新文科”建设的号召,有效带动华东师范大学文科学科的大发展,探索卓越人才培养路径,2021年9月24日至9月26日,ag官网-ag娱乐城-亚游ag 和国际汉语文化学院联合举办“新文科视野下的中国语言文学学科建设高峰论坛”。各地专家齐聚华东师范大学,共商“新文科”发展大计,奉献了一场精彩的学术盛会。

       本次会议共分五场,围绕新文科视野下中国语言文学学科建设,深入探讨了“新文科视野下中国语言文学学科的现状与未来”“新文科建设与中国语言文学专业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新文科背景下中国语言文学学科的学术跨域与国际视野”“面向新文科的汉语言文学一流本科专业点及课程建设”等主题。来自全国各地26所高校和机构的30余位专家与会,华东师范大学校长钱旭红院士致开幕辞,ag官网-ag娱乐城-亚游ag 系主任文贵良教授、华东师范大学国际汉语文化学院院长朱国华教授致辞,ag官网-ag娱乐城-亚游ag 副系主任汤拥华教授主持。


开幕式

       会议伊始,华东师范大学校长钱旭红院士致开幕辞。钱校长首先对各校专家克服疫情当前的各种困难不远万里前来参会表示衷心感谢。其次,钱校长结合教育部“新文科”建设各项计划,深入剖析了“新文科”建设的意义,简要介绍了华东师范大学目前的各项努力及取得的成果。钱校长指出,通过“新文科”建设,培养更多的知中国、爱中国、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新时代文科人才,是学校的历史使命与神圣职责。在“新文科”建设蓬勃发展的大背景下,华东师范大学借助自身深厚的人文传统,积极推动学科改革,取得了一系列阶段性成果。华东师范大学积极回应“新文科”建设带来的一系列机遇与挑战,坚持以卓越学术促进卓越育人,积极推进改革,鼓励卓越人文基础学科的交叉融合,培养无愧新时代的文科人才。同时,打造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师大学派”,巩固并提升华师大文科在国内的领先地位,培育具有全球影响力的重大人文成果,实现传统人文学科的升级转型。         接下来,钱校长从科学家的视野观察中文,提出了新见。钱校长认为量子力学的发展使量子概率性、非定义的思维方式广泛地影响了我们的生活。从此种角度出发,经典思维下汉语表达严谨性差的误解已经被有力反驳。“中文应该是一种超越经典牛顿逻辑思维的语言,更体现量子逻辑的特点。其拥有更大的信息量和更多的可能性,其真正含义判断不仅仅取决于词句本身,也取决于词句的上下前后文及语境,所以中文既言简意赅又丰富多彩,一词多意,一语双关,一语多关,春秋笔法,异彩纷呈。”此外,中文研究和现代科学的紧密结合,能够赋予中文更多的现代性,这代表着新文科中文研究的一种尝试。

       最后,钱校长再次对各位与会专家表示感谢,欢迎大家畅所欲言,并对会议顺利举办表达了殷切期望。

       ag官网-ag娱乐城-亚游ag 系主任文贵良教授热情欢迎了各位专家莅临华东师大,介绍了华东师大中文学科近年改革所取得的初步成果。文教授表示:2021年既是华东师范大学建校70周年,也是ag官网 建系70周年,也是国家“十四五”的开局之年,这是一个新时代,新变革呼唤“新文科”。

       华东师范大学国际汉语文化学院院长朱国华教授也热情欢迎了诸位专家的莅临,并阐述了对于国际汉语文化学院发展现状和未来的思考,提出在国际汉语教育发展的基础上,再发展比较文学专业的设想,并探讨了如何整合国际汉语文化学院和ag官网 的力量,实现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


新文科视野下中国语言文学学科的现状与未来

       会议第一场主题为“新文科视野下中国语言文学学科的现状与未来”,由复旦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朱立元教授、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王立军教授主持。

       ag官网-ag娱乐城-亚游ag 陈大康教授认为新文科里面的关键词就是学科交叉,而交叉实际有两个层面,一个是道的层次,一个是技的层次,新文科的建设不能只停留在技能上的增加,应该促进思想和方法层面的文理融合。

       ag官网-ag娱乐城-亚游ag 刘志基教授围绕新文科建设应接轨学科自身发展的客观需求这一论点,阐述了自己在“新文科”建设实践中的三点感受:首先“新文科”是“迫不得已”之举,时代变革使得传统研究方法无法适应当前形式,故而即使困难重重也要作出改变;其次“新文科”需要承受“重新来过之重”;最后“新文科”成果有不对接科研评价系统之困,这一点对于青年学者尤为明显。

       河北大学文学院田建民教授讨论了中国语言文学学科在新文科建设中的“变”与“不变”。“变”体现在课程设置与教学方式方法的变化与创新,“不变”则强调学科改革要警惕不能在一味求变中迷失了自己,丢掉或者消减了自己学科的本质特性与不变的内涵。具体到中国语言文学学科,即要坚守传承人类知识、丰富精神情感探究思想价值这种不变的内涵。田教授特别强调:“不一定只有新建和跨学科才是新,而对于有一些学科,特别是传统基础学科,回归传统与回归经典也是新”。

       上海交通大学人文艺术研究院王宁教授着眼于国际比较文学的新格局与中国的贡献,分析了当前全国比较文学研究的现状,指出比较文学现今的研究主要有法国学派、美国学派及正在崛起的中国学派。通过回顾法国、美国的研究历程及其不足,王教授认为“具有范式意义的文章应该出自中国学者的手笔”,因为“中国的比较文学学者从一开始就为自己确定了中国的本土立场”。

       东北师范大学文学院王确教授阐述了新文科的三向探索,即融学科、超学科和用学科三个方向。融学科的核心是反思僵化的现代学科区分,要有三个坚守:第一不能奢求包罗万象;第二以中文为中心,要有人文定力;第三必须要有文化定力。超学科要明确改革所面对的对象:一是学科,一是我们这个时代面对的培养主体,以及如何在数字媒介上重建中文学科等问题。用学科即要发掘文科的社会价值,应该在对无用之用的追求下对关注有用之用。

       东北师范大学文学院王春雨教授谈论了师范大学中文学科新文科建设的思考。王教授首先指出:在新学科当中“新文科”的起步比较晚,目前国内实践层面的研究还没有达成共识。因而在建设中更要警惕文科本质特征的消解问题。其次,师范大学的中文专业有其特殊性,如强调奠基性和务实性的结合等,也因此,其可能出现更多复杂而具体的问题。

       华东师范大学教务处周先荣教授代表华东师范大学教务处汇报了华东师范大学在新文科建设方面的思考和实践。周教授总结了华东师范大学建设新文科现阶段的努力及成果,重点介绍了华东师范大学已经获批教育部的五个新文科研究与改革实践的项目:第一是钱校长领头的基于新文科建设的文史哲人才培养体系;第二是文科学生的创新创业校阅教育实践的探索;第三是中国特色教育理论体系的构建以及育人价值的探索;第四是文史哲背景下高素质涉外人才培养模式;第五是新文科建设背景下的全媒体传播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和实践研究。

       南京大学文学院吴俊教授从学科目录调整的角度讨论新文科建设。吴教授指出,中国的学科发展学科建设是有国家制度的刚性规定,不管是学术评价,还是学位点的评价,最终是要按照教育部指定的学科目录来进行。吴教授认为新文科建设需要“以本为本”,最根本是重建基础知识体系,而且要避免有名无实的无效跨学科措施。

       讨论最后由王立军教授总结,王教授充分肯定了本场各位学者对于新文科建设的重重思考,由此启发我们在面对新文科建设时,要兼顾理论思考和实践创新,明晰新文科的目的宗旨,在具体实践中总结有益经验。


新文科建设与中国语言文学专业拔尖创新人才培养

       第二场“新文科建设与中国语言文学专业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主题讨论,由上海交通大学人文艺术研究院王宁教授、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过常宝教授主持。

       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陈剑澜教授提出了关于强基计划人才培养的几点思考:第一,对于古文字学而言,高级专家一定是极少数的,因此设置合理的招生人数是应该被关注的问题;第二,“新文科”建设要求本硕博一体化培养,如何制定培养方案,如何确保学生顺利升学,都是值得重视的问题。

       暨南大学文学院蒋述卓教授讨论了中文学科拔尖人才与通才的关系。蒋教授认为:通是拔尖人才的基础,同时通又是拔尖人才的显现与标志。因此文史哲融通是必须的,也是一个基础,拔尖和强基这两者是不可分的。但是目前通才的培养尚有障碍,比如惟论文制的评价体系带来的错误导向。

       内蒙古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魏永贵教授就新文科视野下的文史哲融合人才培养模式发表了看法。通过审视反思内蒙古大学文史哲基地班办学模式,魏教授总结了建设思路:贯彻“新文科建设宣言”精神,以“固本强基、深度融合、价值引领、尊重选择、追求卓越”为基本原则,以转变教育教学理念为先导,以促进文史哲深度交叉融合为重点,经过三到五年的研究与探索实践,将文史哲基地班建设成为地方高校领先的培养文史哲拔尖人才的新文科建设示范基地。

       华东师范大学国际汉语文化学院吴勇毅教授讨论了“新文科”视野下的卓越国际学生培养问题。吴教授指出,后疫情时代应该如何应对国际学生锐减,及教学模式颠覆性改变等现实问题,是亟待解决的方面。最后,吴教授总结分析了华东师大现阶段的各项措施及成果,展示了何为卓越外国学生的生动实例,希望由此为卓越国际学生的培养提供些许经验与参考。

       吉林大学文学院徐正考教授谈论了新文科建设与拔尖创新人才培养问题。徐教授提出新文科建设中要注意的三个问题:第一,要循序渐进,适度融合;第二,要守正创新,首先要守正,然后再融合创新;第三,新文科建设既要有国际视野,还应该继承传统。

       武汉大学文学院于亭教授分享了武汉大学“新文科”建设和中文学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框架。于教授指出,“新文科”建设应该是多元化的,因为各个学校的评价不同、特色不同,多元化的模式对人才培养体系的探索也是有意义的。武汉大学在“新文科”建设中设计了五个模块的课程框架作为新文科的总体的结构:哲学思维和判断力、审美体验和文学、古典文明和现代世界、人类行为和社会理论、科学精神和技术趋势,并采取“试验田”的模式小范围实施。虽然此项目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问题依然存在,仍需持续地探索和完善。

       中央民族大学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学院钟进文教授探讨了新文科视野下中国语言文学如何培养“本硕博+思政”(立德树人)一体化人才的问题。钟教授强调新文科的一个重要内容在于重塑价值。结合当下各种学术不端的现象,钟教授指出:当前我们的课程体系中思政教育和立德树人尚未形成一个体系,立德树人才是教育的根本任务,“新文科”建设在追求新的同时不能忽视文科本身立德树人这一面。

       最后,过常宝教授对以上学者的发言进行了总结。过教授指出:当前对于新文科建设的讨论尚停留在教学层面,未能深入到学科层面,学科对于教学改革的制约仍有待进一步突破。


新文科背景下中国语言文学学科的学术跨域与国际视野

       下午两点半,第三场会议“新文科背景下中国语言文学学科的学术跨域与国际视野”开始,由浙江工业大学人文学院肖瑞峰教授、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王立军教授进行主持。

       复旦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陈引驰教授倡议从更大的视角和立场来看待中文学科。从学科内部来讲,中文作为母语是从文学和文化来呈现的;而站在全球学术背景下来看,中文学科更能突出其特点和重要性。因此,在人文学科与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相互融合的过程中,我们要注意保持人文学科的特色。

       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杜晓勤教授与在座的各位老师交流了北京大学ag官网 在新文科建设中采取的种种措施。北京大学ag官网 建设了三大交叉平台,分别是中国古典平台、现代思想与文学研究平台以及语言与人类复杂系统研究平台。北大ag官网 将拔尖基地、拔尖计划2.0和强基计划也融合在这三个平台里面,使得三个教学班级各有特色。

       ag官网-ag娱乐城-亚游ag 金雯教授从他山之玉讲起,介绍了二十年前美国斯坦福的文学实验室是如何利用数据分析和信息技术手段增强对文学作品的理解。随后,金老师汇报了在华东师范大学国际汉语文化学院发展比较文学专业的原因、培养目标以及课程建设的情况,表示希望建立从本科到硕士的一体化培养机制,让学生更早打下全面的专业基础,更可能拥有全球视野。

       四川大学中国俗文化研究所普慧教授从自身感受出发,强调学者掌握多种语言的重要性。因为只有掌握多种语言,才能阅读不同国家的文献,以便掌握世界背景下各国学术的研究水平。普教授观察到,在外国,如果论文题目涉及别国语言,学者就会被要求必须学会该门语言。因此,普教授希望现在年轻的中国学生能够利用好身边的语言环境,留意媒体和资讯提供的语言教育,做到至少能掌握三门语言。

       上海外国语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吴春相教授以培养学生为切入点,提出对学生的高规格培养离不开跨学科、跨语言、跨文化的学习。吴教授随后提供了一些调查报告,报告中对比了中国学生和海外学生的课余时间安排情况。由此告诫学生要重视开拓国际视野,要注意合理分配业余时间,并补充强调学生走出去的出发点——开拓国际视野必须建立在真正把握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上。

       河北师范大学文学院郑振峰教授结合《新文科建设宣言》中新文科建设的原则——坚持尊重规律、坚持立足国情、坚持守正创新、坚持分类推进,提出,新文科建设到目前为止,从理论到实践还是比较缺乏,具体的交叉融合方式、人才培养课程建设等方面还不够明朗。建议学科的交叉融合不仅要打破已有学科的专业壁垒,更要对现有学科进行升级,把握学科内部的相互交融问题。

       六位教授发言后,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王立军教授对此进行了点评和总结。王教授认为六位发言人的发言紧扣主题,涉及到中文学科、具体专业方向、学生培养等各个方面的国际视野问题,观点极具启发性。



面向新文科的汉语言文学一流本科专业点及课程建设

       第四场专家发言,教授们围绕着题为“面向新文科的汉语言文学一流本科专业点及课程建设”展开讨论,暨南大学文学院蒋述卓教授、天津外国语大学校办余江教授担任主持。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朝戈金教授从全球人文学科目前的处境着眼,谈论了人文学科面临的问题以及未来可能的发展方向。朝教授抛出问题,即在大局面下,少数民族文学和民间文学的学科应该如何发展。由于中国是一个书写历史很长的国家,往往就忽略了口头传统。但实际上,知识只有百分之七是被书写下来的,而冰山之下还有一个极其庞大的知识体系未被书写。因此他倡议各位专家给对口传为主要传播方式的中国少数民族文学、民族音乐学等领域给予更多关注。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高峰教授指出,新文科除了具备人文社科的一般特征,同时还具有交叉性、创新性、发展性、战略性等新的特征。新文科因此更适应现实经济社会的发展需求,能够解决与人们思想观念精神价值有关的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

       浙江大学人文学院胡可先教授强调新文科建设落实到课程和教材的重要性。可以先从单个领域的课程入手,再以课程群定位,同时注重基础型、专业型和学术型人才培养等因素,最后通过课程的聚合建立中国文学经典课程群。在建立课程群的过程中,要保持课程群的弹性和张力。最终,小的课程群可以聚合成大的课程群,然后形成平台、提炼核心。

       石河子大学文学艺术学院李赋教授概括了在新文科建设的背景下,课程建设应遵循的几个原则。第一是文科主位,融合不是取代,也不是文科的消失,应该是促进文科的良性发展,在深广度上进行开掘与拓展。第二,教学的主体、内容、平台、技术等诸多要素要进行重新整合,以便加强有机联系。第三,课程建设还是要强调学术引领。第四,课程建设上要特别注意特色多元,不同学校不能一刀切。

       浙江工业大学人文学院肖瑞峰教授谈了自身对一流课程策略建设的思考。他认为,要优化课程体系,以目标定平台。大学课程体制是培养未来人才的发展性系统,学校的课程建设应该与学校的定位相适应,与人才培养目标相匹配,在制定培养方案设计课程体系时,必须结合社会需求、学生需要、学科发展,在内在机理上把握好分化与整合,局部与整体,微观与宏观的关系。

       暨南大学文学院蒋述卓教授对五位专家的发言进行点评,认为专家们的发言既高屋建瓴,又有实际的经验,各具特色,落实到学科建设、课程建设,把对于新文科建设的问题进一步引向了深入。


圆桌讨论

       第五场“圆桌讨论”,由吉林大学文学院徐正考教授、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陈剑澜教授主持。

       深圳大学人文学院郭杰教授强调,要在坚持中文学科的学科本位的前提下进行学科融合。郭教授强调对文理交融的概念进行反思,要意识到文和理概念和方法的难以统一之处。现实中,ag官网 学生还需要补上经济学、法学、管理学、社会学等社会科学领域的知识。另一方面,我们学习自然科学的重点,是学习它的科学精神,而非学习知识点。因为中文学科不仅是科学,更是一种价值。

       河南大学文学院李伟昉教授认为,多年来比较文学学科一直践行着今天新文科的内涵。因为比较文学的基本特征就是跨越、打通、整合、交叉和融合,在“新文科”视野下,比较文学一直在做这方面的工作。而比较文学在进行跨学科的时候有一个基本的观点,即从文学出发最后回归文学。

       南开大学文学院沈立岩教授首先对于大的新工科背景做了综述。新工科是伴随着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这些新技术逐渐形成的。尽管新技术对文科也会有影响,但人文学科更重要的价值是无法重复的,是独一无二,具有唯一性的。因为人对意义的理解与人对价值的追求是很难被技术完全同化的。

       武汉大学文学院涂险峰教授指出近代发展中,学科专业划分越来越细是一个不可避免的趋势。由于很多人文科学旧的知识不过时,由此积累下来的能力、精力都不得不要求我们的专业划分越来越细。与此同时,专业化带来的思维局限很难突破,所以跨学科首先就要突破由于分类带来的局限。今天无论是新文科的学科建设还是人才培养、科学研究,都需要强调反思能力和创新能力。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王立军教授提出,不能把新文科建设当成一种范式。不同的学科、不同的专业对于新文科的认识和对于新文科发展的路径应该是不同的,我们要用现代手段去拓宽研究视野,去挖掘中文学科本应具有的宽广深厚内涵。

       天津外国语大学校办余江教授围绕着新文科和新中文的文章做了汇报,提出,学科和专业是人类知识、认知领域边界、知识归类的发展结果,它的基本表现是细分融合,不断螺旋式循环。此外,新中文实际上针对的范围很窄,只是针对百余年间的专业化中文,绝非几千年传统的中国学问。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新中文的融合也好,交叉也好,与其说是创新,倒不如说是回归。

       复旦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朱立元教授将中文学科的建设重点设立为挖掘文史哲内部的空间、内涵,指出中文学科与其他的社会科学、自然科学融合时要有选择,有重点。

       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陈剑澜教授强调新文科的跨学科绝对不能为跨而跨,首先要有一个新的问题。此外,不能将对于西方学问的研究仅仅视为是对西方的模仿,汉语中的西方研究不等同于西方的学问,它也是中国本土学问的一部分。


闭幕式

       圆桌讨论结束后,ag官网-ag娱乐城-亚游ag 王嘉军老师主持了闭幕式,衷心感谢了参会专家们的大力支持,相信专家们对于新文科建设的精深思考和阐述,一定会推动新文科的发展。ag官网-ag娱乐城-亚游ag 文贵良教授致闭幕辞。

       “新文科”建设的道路是漫长而曲折的,但前途是无限光明且充满希望的。“以卓越学术,培育卓越人才”,华东师范大学将始终坚守初心,并以积极开放的心态,海纳百川,紧跟时代步伐,不断推进科研和教学改革,在“新文科”建设中踏实耕耘,争创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