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g官网

ag官网
汉字、汉语、汉文的近现代状况与现代中国人文学——第二届“人文化成”研究生论坛成功举办
发布时间:2024-11-20        浏览次数:10

2024年11月14日,“汉字、汉语、汉文的近现代状况与现代中国人文学——第二届‘人文化成’研究生论坛”在华东师范大学闵行校区ag官网 成功举办。此次论坛由华东师范大学人文学院、华东师范大学研究生院主办,ag官网-ag娱乐城-亚游ag 、华东师范大学中国现代文化思想研究所、新疆师范大学文学院、宁夏师范大学文学院承办。本届论坛以“汉字、汉语、汉文的近现代状况与现代中国人文学”为主题,为现代中国人文学的研究提供了著名学者、名刊编辑与青年学子共同讨论的舞台。

【开幕式】

11月14日上午9点,论坛开幕式在ag官网-ag娱乐城-亚游ag 4430会议室举行。开幕式由ag官网-ag娱乐城-亚游ag 副系主任方笑一教授主持。

华东师范大学研究生院副院长杨福义教授、ag官网-ag娱乐城-亚游ag 系主任文贵良教授和新疆师范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院杨月梅副教授致开幕辞。

杨福义教授代表华东师范大学研究生院向全国各地专家学者和研究生同学致以热烈欢迎,杨老师介绍了华东师范大学研究生教育的发展历程和成就,并预祝本次论坛取得圆满成功。

文贵良教授介绍了ag官网-ag娱乐城-亚游ag 研究生培养的特点,以及ag官网 在学术前沿研究、跨学科交流方面的努力,并希望和新疆师范大学文学院和宁夏师范大学文学院继续进行学术交流活动。

杨月梅副教授从地域体验和工作体验出发,阐发了自己对语言文字的看法,分享了新疆师范大学文学院为这次论坛所做的准备工作,表达了继续与ag官网-ag娱乐城-亚游ag 和宁夏师范大学文学院继续合办学术活动的愿望。

【专家座谈会】

开幕式结束后,举行了“与青年学子谈治学与论文写作”的座谈会,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赵学勇教授,武汉大学文学院方长安教授,西南大学文学院王本朝教授,杭州师范大学文学院邵宁宁教授、北京大学ag官网 王风教授、湖南大学文学院罗宗宇教授、上海大学文学院姚蓉教授、《文艺研究》副主编李松睿老师围绕座谈会主题发表了精彩看法。座谈会由华东师范大学系主任助理凤媛教授主持。

·  赵学勇教授分享了研究生招生和培养的经验,指出了在全新的就业形势之下,研究生教育内卷化的问题,并提出了博士生培养中问题意识的重要性。对于低年级博士生,赵老师建议从当下做起,建立起研究意识,进校之后就要和导师商量毕业学位论文选题,及早确定,以深入研究。

·  方长安教授讨论了学术视野和学术选题的价值问题,强调了宏大视野和学术史视野的重要性,并提出了对青年学者的建议。方老师表示,如果没有宏大的视野,没有学术史的视野,孤立的做一切东西可能就没有意义,他希望青年学者们不要局限于一己之研究,而尽力抽身去发现更大的问题,打开研究视野。

·  王本朝教授谈到了学术研究的现状和挑战,提出了学术研究的多样性和对学术初心的坚持。王老师表示,史料考辨、资料的收集整理很重要,但是我们还是要有思考,他希望各位青年学者回归研究初心,要有生命体验、社会观察、历史反思、现实批判,做有价值、有温度的学术。


·  邵宁宁教授分享了自己的学术经历及学术内驱力的问题。他表示许多同学考硕士、考博士做现代文学研究是出于职业选择。出于职业选择的学术研究也许会存在一个问题,即研究的意义变得暧昧,和研究内在动力和内在冲动减弱。邵老师希望同学们重拾内驱力,强调了从个人生命体验中寻找学术问题的意义。

·  王风教授讨论了学术研究的本质和现实问题的应对,他一方面提出了当下青年学者学术的趋同化倾向,希望大家能树立起真正的问题意识,减少不必要的盲从和模仿,以避免同质化的学术生产。同时王老师还给广大研究生提出了保护自己、保持学术和生活的平衡及避免焦虑的建议。

·  罗宗宇教授提出了选题的重要性和青年学者的自我挑战意识,提出了对学术研究的建议。罗老师尤其强调和硕士生的论文相比,博士论文要更具有创新意识,他建议博士生在平时的批判性的阅读和思考中间去发现新材料、提出新问题、践行新理论。罗老师还建议青年学者要有问题的延展意识,为个人的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  李松睿老师从编辑的角度谈了论文写作,他希望青年博士们在合乎传统学术规范的前提下要有跨学科视野,在论文写作时注重对文章广度的再挖掘。李老师强调,青年学者和大家交流时一定要有尊重读者的意识。在选题、写作方面要考虑读者的接受,避免自说自话。

【论坛第一场】

论坛第一组由ag官网-ag娱乐城-亚游ag 汤拥华教授主持,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赵学勇教授和杭州师范大学文学院邵宁宁教授担任点评专家。


牛原同学以白族诗人晓雪与汉族诗人郭小川之间的交往为切入点,在细致梳理信札史料的基础上探讨了汉族作家对少数民族文学资源的吸纳与实践。高书婷同学聚焦于通俗读物出版社在新中国通俗文艺中发挥的重大作用,指出前者在继承赵树理等大众文艺创研会同人的通俗文艺改造经验基础上,配合广泛开展的扫盲运动,推动新中国通俗文艺实现“案头化”转向。陶艳同学从时间、结构、意象三个角度入手考察刘亮程《本巴》的叙事艺术,特别注意到小说对“时间空间化”与“空间时间化”两种叙事策略与结构组织和意象使用之间的互动牵连。冯凰同学深入历史脉络,讨论了“人民性”这一概念在中国的演变轨迹,并从革命性、阶级性、民间性三个层面对“十七年”古典小说评论中的“人民性”问题进行了考辨。龚文超同学从语言修辞角度重探《我们夫妇之间》中“革命/现代”与“阶级/国家”的话语轇轕,勾勒出语言表述与意识形态话语之间的紧密关联。

赵学勇教授对该组同学的汇报做出了点评。赵教授鼓励了同学们的钻研精神与学术热情,但也提醒同学们要对自身的选题有较为清晰的把握与认知。他认为牛原同学对史料的阅读梳理较为扎实,但忽略了汉族与少数民族作家之间的双向互动。高书婷同学的切入点较为巧妙,论述也具有说服力。陶艳同学具有较为敏锐的文学感受力,但在理论提升方面则略有欠缺。冯凰同学的选题颇有新意,论述思路清晰,但可再从价值判断角度以及对当下文学批评的借鉴作用加以完善。龚文超同学的文章选题新颖,论述严谨,具有深度,但对“平等政治”这一概念还须加以界定。

史峻嘉同学追踪姚雪垠在文学语言上渐进探索的思想履迹与实践表征,并注意到文化连续性对作家语言锻造的影响。费昊同学以周立波的小说《扫盲志异》为例,指出存在于扫盲运动中启蒙话语和农民话语之间的张力,以及私人空间内部的伦理焦虑,构成了“文盲”/“心盲”的形式龃龉,并隐含着1950年代识字运动“终结”的话语危机。李谦慎同学以宁夏作家阿舍的创作为例论述了文学虚构与真实历史之间的精密交织。李晓同学考察了马雁诗歌中的否定性情感是如何发展出一套独特的认知结构与语言技术,并就此将幽闭的孤立主体转化成关系性主体的问题。

邵宁宁教授对同学们的报告做了回应与评议。邵教授首先表扬了同学们的问题意识与理论储备。他指出史峻嘉同学对早期姚雪垠语言锻造的考察颇有启发性,但在讨论中不时会游移于主题之外。费昊同学的文章题目极具新意,但对“心盲”的讨论略显空泛,未落到实处。李谦慎同学对历史艺术化的探讨抓住了阿舍小说的一条重要线索,但缺少了有关写作背景、动机与文本意义、阅读效应的讨论。李晓同学的文章较为成熟,从具体诗歌语言的分析中揭示出了马雁诗歌中的情感与思想内容,关注到了边缘人群与否定性情感在文学中的具体展演,但在语言论述上要更加明确,防止歧义的出现。


【论坛第二组】

论坛第二组由新疆师范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院杨月梅副教授主持,武汉大学文学院方长安教授和湖南大学文学院罗宗宇教授担任点评专家。

谢蒙恩同学认为“觉世之文”包蕴了丰富的讲学资源与传教资源,其话语建构实际上是对纪实内容与觉世功能的强调,继而解构传世的立言传统。考察晚清报章文的破体实践,探究文言与白话的历史位阶升降过程,有助于深入晚清与五四之关系这一重要问题。赵蜜同学重返1934年大众语运动的历史现场,以报刊的论说文为中心细致梳理了“言文一致”的观念与实践,揭示“语言民族主义”所表征的阶级性与国际化。徐姗姗同学详细介绍了《语言学习》创刊背景、办刊历程,从栏目设置、读者来信、书刊互动等方面探究其在社会主义建设初期对汉语规范化运动的助推作用。陆继广同学关注到晚清的翻新小说的历史定位与文体特征,从题材与叙事的角度论述其“发现”日常事物、突破“写情节”叙事结构的翻新路径,继而深入其游戏笔法的虚构性主体自觉。颜润同学认为庐隐小说《狂风里》中所叙“兰麝的香气”的气味修辞是一种人格隐喻,钩稽庐隐对“素心兰”的赞颂,点明其借用古典资源所承载的现代女性主体想象。

方长安教授对以上报告做了回应与评议。方教授高度肯定了同学们的问题意识与专业素养,认为同学们基本上都能在旧问题中提出自己的新看法,但同时方教授也提醒同学们不要拘泥于史料的简单化钩沉,要让其为更广阔的问题服务。随后,方教授分别对各位同学进行了点评。他指出谢蒙恩同学对材料的把握相当精准,论述过程亦能展现较为宏大的历史关怀。赵蜜同学对大众语运动的考察兼顾了局部与整体,对“言文一致”的探讨也具有启发性。徐珊珊同学则关注到了鲜为人注意的《语文学习》,聚焦其对汉语规范的引导与形塑的阐释,细致清晰;陆继广同学谈论晚清翻新小说叙事模式的转型,历史语境准确,且还体现了较强的对话意识;颜润同学则能够以小见大,从庐隐小说《狂风里》“兰麝之气”谈到现代女性主体的想象问题,思路活跃,颇具新意。

接下来,李成城同学以现代小品文的“普及本”为中心,通过考察其与厨川白村的《出了象牙之塔》以及夏丏尊、刘薰宇《文章做法》等比喻性质上“母本”的关联,揭示“普及本”复杂的引用网络以及文人进驻小品文场域的症候性变化。朱金城同学结合1930年代社会史与思想史对《离婚》进行再考察,揭示老舍通过塑造张大哥、老李等群像认出北平社会实存的“人情政治”与“现代间性”,并通过重释其呈现“市民北平”的策略,回应重评《离婚》的驳杂辩难。奚澍柳同学认为康白情《草儿》集纪游组诗体现了“日记体”传统在现代新诗的延续,通过分析其所承载的散文化细节,探究现代新诗在文体上的创新。张博文同学聚焦《科尔沁旗草原》叙事语言的“弱东北化”,指出语言作为一种策略,表征端木蕻良从出身东北到早期入关流亡的心态纠结和身份转变。王潇同学提出在声画影像语言运动的综官传播诗体是“另一种新诗类型”,并就“歌诗”的表现形式与叙事结构,论证其如何丰富新诗歌性和诗性调和的类型版图。

罗宗宇教授对以上报告做了回应与评议。罗教授首先指出五位同学基本走向更具体、细致的文本解读,认为同学们在具备较强的问题意识之余,还有比较成熟的文献搜集与论文写作能力。紧接着,罗教授对各位同学展开了细致的点评,并提供了具有可操作性的建议。他指出李成城同学对小品文“普及本”的分类较为细致,以民间故事学的理论重探的方法确实能为现代小品文研究提供新路径,但“怎样写作小品文”的问题意识如何与行文逻辑对接还有待商榷。朱金城同学对《离婚》细致的解读是非常难得的,其中提及的“人情政治”“现代间性”“市民北平的棱镜”也具体可感,但在概念的使用上还需斟酌,也要注意前后文的呼应。奚澍柳同学通过分析康白情组诗认出了现代新诗形式上的差异,由诗歌传统变化深入作品读解的问题意识也不错,但要注意对“日记体”这一文体的界定。张博文同学提出《科尔沁旗草原》叙事语言的“弱东北化”,大体上是站得住脚的,但对语言的分析与论述还缺乏系统的理论资源,部分语例还可再丰富一些。王潇同学的论文比较成熟,但要注意“歌诗”概念的界定,并进一步深化其作为“另一种新诗类型”的标准性,还要关注到时代语境与媒介形式的更新。

【论坛第三组】

论坛第三组由宁夏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高文智老师主持,西南大学文学院王本朝教授和《文艺研究》副主编李松睿老师担任评议嘉宾。


马静一同学就鲁迅《风波》中的两位主要角色“七斤”与“赵七爷”背后的身份政治与地方权力的流变进行了辨析,他认为“风波”的意义在于展示地方权力结构的不稳定性,并把改造它的必要性翻至历史表面以接受历史意志的审视。杨颖斐同学提出鲁迅的“白心”隐含着向“本有心灵之域”推进的路径与方法,而这一理想化的文艺祈向最终也得以通过《野草》的创作得以开启,作用于一个不断考较自我诚心与勇气的道德主体。曹宇翔同学指出鲁迅的“执拗低音”既是对复古层面的传统之“文”的扬弃,亦是对“言文一致”进化论迷思的否定性超越,代表着鲁迅以“文”为“革命”的主体自觉与现代开拓。胡晓敏同学表示《海上花列传》中存在着白话、方言、文言等多重语言系统,并围绕长三书寓与一笠园展开言语形式的二重空间,呈现出传统文人近代化写作的隐秘的另一面。李蓓蓓同学指出,强化、固化起点标志和引入多元“重写文学史”方法论,在一定程度上或窄化或泛化文学史研究。研究者应处理好先锋与经典的关系,将文学史作为一种过程而非结果。

王本朝老师对以上报告做了评议与回应。王老师肯定了五位同学的论文材料较为丰富,论述亦比较清晰,显示了各位与会同学的深厚学术实力。他指出马静一同学的选题由文学社会学和地方权力变迁切入,角度集中且新颖;但需专注于文本本身,并避免文本沦为理论的脚注或附庸,在采用跨学科的方法论时要注意阐释有效性。杨颖斐同学的文章采用了多元的、交互的眼光来讨论鲁迅的新诗问题,但标题在一定程度上稍显单一,未能契合文章的内容;建议稍作修改。曹羽翔同学选题新颖,但过于宏观,建议将问题更为集中化处理以纵向挖掘。胡晓敏同学从建构性的角度来探讨区别于五四新文学主线的另一条语言文学支脉;建议丰富材料,让文章呈现得更为历史化。李蓓蓓同学旁征博引,但选题亦稍显泛化;建议选题更为集中化。

接下来,孙诗颖同学详细剖析了中国现代侦探小说中“鬼怪”元素与小说的教化之用。她提出古代公案小说和近代侦探小说虽在世界观上截然不同,但在文学教化功能上却保持了高度的一致性。陶涵同学以互文性为分析框架,对关汉卿的杂剧《窦娥冤》与果戈理的小说《外套》进行了解读,比较分析了二者在人物塑造、叙事结构及文化背景方面的共通性与差异性。马上同学详细梳理了“思想”概念在中国的演变与接受,他表示梁启超的个人际遇与此词传播的时间线高度吻合,而此词的演变与接受与当时报刊业兴盛等现实环境因素亦密切相关。何瑾瑜同学基于新疆塔城哈尔墩社区的田野调查,考察了民族互嵌式社区各族群众的生产生活方式,民族互嵌式社区的创建在极大程度上打破了新疆民族聚居区单一语言环境的困境,对构建和谐语言生活的意义重大。高喜锋同学的汇报指出“书贵自然”是中国书法观念史上古老而伟大的传统之一;“书像”有三大要素,即自然、自由及势,“自然”是“书像”得以生成的形上学根据,“自由”是“书像”得以生成的主体性诉求,“势”是基于前两者的“书像”孕酿而落实于笔墨线条间内在张力。

李松睿老师对以上报告做了回应与评议。李老师认为以上五篇论文显示了与会同学全面的学术积淀。其中,孙诗颖同学的选题对象明确、论述结构清晰,但在逻辑顺序上可以稍作调整,并可适当引入西方侦探小说来进行比较性观照。陶涵同学的细节分析较为到位,但其所采用的平行比较之方法或将放大两篇文本之间的联系和区别,而两篇文本的“互文性”何以可能则亦有待商榷。马上同学的论文研究对象的选择清晰,研究方法及整体逻辑亦非常清晰,是一篇佳作。何瑾瑜同学的研究富有地方特色,和现实联系紧密,但在个案的选择上可适度多样化,在对策的落实上可更具有现实针对性。高喜锋同学的研究更为注重于现象研究,而非理论研究,富有研究个性,但对于“自由”这一概念的流变梳理可更为注重和传统及历史的对话。最后,高文智老师总结了整组学术交流的大概思路,并鼓励同学们在学术之路上再接再厉。

【论坛第四组】

论坛第四组由ag官网-ag娱乐城-亚游ag 副教授孙尧天主持。北京大学ag官网 教授王风、上海大学文学院教授姚蓉担任评议嘉宾。

西北大学薛逸飞同学梳理汉字注音的历史发展,指出汉字注音从威妥玛型注音到现代汉语拼音方案的变化反映出新中国凝聚社会认同的语言规划方针。浙江大学王晨雪同学分析“正经”一词的词义及读音演变的原因,说明近现代以来“正经”代替“正景”成为规范形式,其中蕴藏着国语运动推动词形高频使用的作用和新中国以来语言文字政策的规范力量。宁夏师范大学张耀晖同学进行扬雄《方言》“羅”“離”训释辨讹,辨析“羅”“離”二字的义项建构,指出郭璞等注释错误的原因是受同音字和音近字的影响,误注导致了“離”意义的变化。湖南师范大学易可佳分析标写数字的汉字的原义以及数目义,说明这些汉字中有诸多字的原义与“数目”无关,而大小写数字之间存在字音相似性和字形提示性。

王风教授对以上报告做评议。王风教授指出薛逸飞同学应强调威妥玛型注音和现代汉语拼音方案的比较基础,注意注音方案性质的不同,同时需要对注音的技术性问题做更多分析。王晨雪同学的学术基础扎实,但对选题意义和词源演变的说明不足,对语料的选择也需要再考究。张耀晖同学论题具体,方法完善,但处理材料的分寸需要把握。易可佳同学选题新颖,与社会语言规范热点有贯通的可能,但罗列式介绍的学术价值较低,可以从数字汉字使用的角度深入。

姚蓉教授补充评点,提醒在座同学注意王风教授对学术思路以及方法的指导。强调了比较的“可比性”、俗文学材料的选用等问题。之后,两位老师与四位同学进行了自由交流。

南京大学李铭锐同学介绍关键词批评中字源学问题的产生。提醒字源学在关键词批评中的运用要规避执著溯源和迷信字形,避免一味求古,关注语音外壳。新疆师范大学王玥琳同学指出清代西域诗自注以纪实性的笔触搭建了作者单向对话读者的渠道,同时其参证历史、补其所阙,对西域历史具有还原及补足作用。新疆师范大学黎天曦同学指出“梅村体”诗歌中出现大量合律整句,且转韵前后两联之间或粘或对,在律化偶化的方向上较卢、骆、元等人更进一步。且在换韵时实现了韵意双转、并伴随着多种转韵方式相配合。宁夏师范大学孙浩同学考据朱申《春秋左传详节句解》的版本传刻,对比北大十四行本、明初刻本、上图十二行本等存本的优劣。

姚蓉教授点评以上报告。姚蓉教授首先肯定各位同学选题视域宽广,角度多样,学术功底优秀。接着指出李铭锐同学在文献研究中贯彻文学批评意识,敢于质疑传统研究,但“诗”和“志”关系的探讨不足,“物”和“志”分析还不够深入。王玥琳同学分析细致,但还可以更加深入一些。黎天曦同学论文的摘要和引入略有混淆,并且在从音韵角度分析时应该对诗歌音韵的变化和转韵的判断多加斟酌。孙浩同学的论文达到了可信的版本考论的标准,但考证时缺乏与已有研究的对话,说明选题缘由时也要注意做简单的综述。

王风教授补充指出,李铭锐同学选择的研究范畴和研究对象有一定脱节。王玥琳同学在诗歌研究方法上需要注意系统性。黎天曦同学需要对已有研究进行更多的考察。孙浩同学的研究方法成熟。王风老师还提醒大家要有版本意识。分享在四位同学与两位老师的自由讨论中结束。

【闭幕式】

闭幕式于人文楼4430教室举行,华东师范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博士生张炎担任主持。张炎对与会嘉宾的恳切指点与同学们的积极参与表示了感谢。接着给冯凰、胡晓敏、李晓、李成城、马上、牛原、孙浩、王潇、王晨雪、王玥琳、谢蒙恩、颜润等获得“优秀论文奖”的十二位同学颁发获奖证书。北京大学谢蒙恩同学、宁夏师范大学孙浩同学发表获奖感言,他们分享了自己学术研究的经验,并对会议主办方表示了感谢。

参会专家学者与获奖同学合影


宁夏师范大学高文智老师发表闭幕致辞。他肯定了各位同学的独到见解,感谢了各位同学的积极与会及会议主办单位华东师范大学的多方位努力,期望与会研究生共追知识真理、共攀科研高峰。

至此,华东师范大学“汉字、汉语、汉文的近现代状况与现代中国人文学——第二届‘人文化成’研究生论坛”圆满结束。


附:获奖论文名单(按姓氏音序排列)

冯   凰   “十七年”古典小说评论中的人民性问题-一以《文艺报》《人民文学》为中心

胡晓敏   《海上花列传》语言的二重空间:韩邦庆的吴语实验与文人书写

李   晓   “无耻近乎勇”:马雁诗歌与否定性语言中的情感技术

李成城   怎样写作小品文:现代小品文的“普及本”

马   上   “思想”概念在中国的演变与接受

牛   原   多民族文学交流的诗歌实践-晓雪与郭小川文学交往论

孙   浩   朱申《春秋左传详节句解》版本传刻考

王   潇   另一种新诗类型:影像中的现代歌诗声音

王晨雪   再论“正经”的音义演变及近现代以来的形音规范化发展

王玥琳   清代西域诗自注的诗史参补功能述论

谢蒙恩   晚清报刊的文白互动:以“觉世之文”的话语建构和破体实践为中心

颜   润   古典审美与现代女性想象——从庐隐《狂风里》的“兰麝之气”说开去



撰写:曾文韬、桑翰骁、龚文超、朱金城

摄影:付颖、陈雅如、卢星宇、李睿思